LIMS實驗室系統同其他領域的信息管理系統一樣,伴隨著計算機硬件、軟件和網絡技術等的發展而不斷推陳出新,從20世紀60年開始,歷經起源、發展、商品化三個階段,LIMS實驗室系統的結構也經歷了三個主要發展階段:
1)集中式結構
20世界60年代末至80年代的LIMS都屬于此類結構。這類LIMS采用IBM大型機或者DEC超小型機為中央主機,星形網絡拓撲結構,通過RS232連接多臺終端或者通過DEC小型機采集儀器數據。這一時期的LIMS的主要功能有:儀器控制、數據采集和處理、結果的打印和輸出。
2)兩層結構:應用層/數據層
是20世界60年代末至80年代的主流。由于個人計算機和局域網技術的日益普及,基于客戶機/服務器分布式架構體系的LIMS應運產生。這個時期的商品以多用戶、多任務小型機為主。主要功能能加了系統管理、工作計劃安排、數理統計分析、圖形軟件、狀態跟蹤、審計、儀器管理等方面的功能,并能與ERP(企業資源計劃)軟件MRP(制造資源計劃)軟件集成。
3)三層結構:應用層/業務層/數據層
20世紀90年代以來,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,商業規則常常需要發生更改,應此用戶需要對程序代碼進行修改并重新編譯以符合新的商業需求,但由于業務層(商業規則)反映了實驗室及所在企業和機構的實際操作流程和管理需要,在LIMS實驗室系統的結構實施過程中往往代價也是較為昂貴的部分-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。與之并行的一個問題是LIMS系統供應商需要對其代碼進行修改以體現最新的IT技術。在兩層結構中,應用層(技術層)和業務層(商業規則)被編譯在一起,不能夠分離,上面的兩種修改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很難實現的,這一方面阻止了用戶升級到最新技術,從而喪失了跟上IT發展潮流的機會,另一方面也使LIMS喪失了與實際需要相符合的機會。
在這種情況下LIMS實驗室系統的結構出現了采用應用層/業務層/數據層完全獨立的三層結構的LIMS應用層,亦稱為技術層(the technology tier),用于LIMS與操作系統、網絡及其他軟件工具之間的交互。業務層,亦稱為商業規則層(the busssinessrules tier),決定LIMS對不同情形的響應,例如在出報告前進行最終產品的校核和批準等,數據層(the database tier),用于信息的保存。在這種三層結構的LIMS中,每個層面的維護都是獨立分離的。
東莞譜標軟件開發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16115334號